厦门重点项目建设再提速
厦门重点项目建设再提速
厦门重点项目建设再提速
重修后的马巷牌坊(páifāng) 钟剑尧 摄
东南网5月23日报道(福建日报(fújiànrìbào)记者 林丽明 林闻 黄星榕)
农历四月廿四,小满,马巷元威殿前,南音社的弦友们反复打磨《金炉宝(jīnlúbǎo)篆》曲牌,几名(jǐmíng)巡游队队员手持彩旗,正在排练走位,空气中飘散着醇厚(chúnhòu)的檀香。居民们在为一个多月后的池府王爷诞辰作准备。
马巷,坐落于厦门翔安区的(de)千年古镇(gǔzhèn),青石板路蜿蜒的褶皱里,依然沉淀着南宋绍兴年间建圩的市声。清晨,观音宫旁的碗仔粿摊位上已是人头攒动,升腾的热气飘散出阵阵米香(xiāng)。8公里外的翔安火炬产业区内机器声(jīqìshēng)连续不断。
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到火炬高新(xīn)区产业高地,如今的马巷正以“产城文”深度融合的姿态,构筑起融合发展的新坐标(zuòbiāo)。
24岁那年(1153年)夏天,高中进士后又(yòu)过铨试,少年得志的朱熹意气风发,启程动身前往泉州同安县(tóngānxiàn)赴任主簿。他路过小盈岭,经内厝、马巷(mǎxiàng)、新店,一路行至刘五店地区。
当时的马巷三面临海,唐宋古道干线在此交汇,其交通之通达给年轻的朱熹留下(liúxià)了深刻的印象。在未来的五年间,他多次(duōcì)到访马巷,并(bìng)留下了“五百年前利不通,五百年后通利地”的谶语。
星霜荏苒,马巷后来的发展似乎(sìhū)也印证了朱熹的判断。
南北交融,控扼东西,作为闽南四大(sìdà)古镇之一,马巷自古便是“扼泉厦交通之咽喉”的要地。俯瞰(fǔkàn)马巷的地势,就(jiù)宛如天地间的一轮商舫(shāngfǎng),南北高突的山脊勾勒船帆纹理,历代商贾以脚步为桨,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商贸的基因——
早在(zài)宋元时期,马巷地区便借助地理优势兴起,成为中国海洋(hǎiyáng)贸易最繁盛的区域之一。此地靠近同安湾,周边有刘五店、澳头、莲河等古码头,是(shì)当时的“东方第一大港”刺桐港通往内陆的重要中转站,商船常(cháng)在此停泊补给,16世纪又与漳州月港通航。
2012年版《厦门市地名志》记载:“马巷(mǎxiàng)原名马家港,另传为马姓商人所居,故又(yòu)称马家巷、马厝巷。”“马巷又有别名‘舫山’,因为这里的地形南北高,中间扁平,形同一艘扬帆起航的船舶,与渡口连接,直驶(zhíshǐ)大海。”年近八旬的陈剑基是土生土长的马巷人,退休(tuìxiū)前是马巷中心小学副校长(fùxiàozhǎng),他告诉记者,作为闽南四大古镇之一,马巷老街早在南宋期间(qījiān)就有了集市贸易的雏形(chúxíng)。但是,真正让老街热闹起来是在明朝时期,当时大批沿海居民为了躲避倭寇(wōkòu),迁往马巷腹地,他们的到来,也让马巷的集市贸易量激增。
除了繁忙通畅的(de)海上通道,由马巷延伸出的陆上交通也相当完备(wánbèi),有形成于唐宋时期的官驿干线,以及之后开通的西宋线、马澳线、同下线等数条(shùtiáo)古道,连接起如今翔安的西亭(xītíng)、澳头、下潭尾以及同安宋厝等地。
位于这些古道干线交汇之处的马巷成为商贾繁荣之地,并逐渐发展为繁荣农村小集市,成了无数讨海人营商(yíngshāng)立铺、安家定居的首选之地。明代(míngdài)理学名宦林希元盛赞其为(qíwèi)“七泉之巨郡,南北之要冲”。
1775年,为了(wèile)加强对同安县东部沿海地区(包括翔风、民安、同禾(tónghé)三里)的行政管理和治安治理,同时便于管理当地的经济事务,促进(cùjìn)经济发展,清乾隆皇帝下令在马巷设马巷(shèmǎxiàng)厅,置通判公署,将金门通判移驻马巷,职位称为“泉州府分驻同安县马家巷通判”,并把(bǎ)一切“刑名钱谷事件”通通划归其管辖。
马巷厅时期,马巷商贸空前繁荣。当时曾任通判的胡邦翰曾由衷地赞道:“马家巷店铺栉比(zhìbǐ),烟火万家,洵村落巨镇。”据生活在马巷的厦门民俗专家苏文田介绍,一直到民国时期,马巷老街区域大(dà)概可分成十三个路段,分别是街市头、上元街、十八坎(kǎn)、四甲街、大宫边与大宫口、五甲尾顶(包括(bāokuò)六坎下、六坎顶(liùkǎndǐng)等)等。
“马巷有诸多巷弄,牛圩埔巷、麻油巷、牛磨巷等巷子(xiàngzi),从字面(zìmiàn)就能想象出其与(yǔ)经营买卖牛、榨油、五谷等生产生活行当有关。”苏文田说,这样的巷名在马巷老街内有数十条之多,可见当时(dāngshí)马巷商贾之多、贸易之繁荣。
登高远眺(yuǎntiào),北部的同安湾,给予了马巷无与伦比的优越(yōuyuè)位置;繁茂的市集,培植了马巷厚重的商业根底。这两股能量,至今仍在马巷散发(sànfà)着绵长而蓬勃的力量。
每年农历六月十八这天,马巷老街总是格外热闹。来自(láizì)世界各地的人们齐聚于此,锣鼓喧天,人声鼎沸(rénshēngdǐngfèi),共同庆祝池府王爷诞辰。
“池府王爷”是谁?为何他(tā)的生日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?这一切要从明万历三年(1575年)说起(shuōqǐ)。
据传,那一年,池然(chírán)奉旨赴福建漳州府任道台,偶遇差官奉玉帝旨意前往漳州裁减人口。池然不忍百姓遭殃,智取瘟药自服,瞬间毒性发作,化身于马巷。玉帝欣赏其(qí)舍生取义的(de)壮举(zhuàngjǔ),委派其在翔安马巷元威殿为神。
这一民间口口相传的(de)故事,在《马巷厅志》中也有记载(jìzǎi)。清光绪十九年(shíjiǔnián)(1893年),通判黄家鼎校补重刊的《马巷厅志》卷十曰:“元威殿在五甲街(jiē),相传神为武进士,池姓,于乡耆梦中得之,后现象社里,乡人鸠资建庙。”
记载中所提到的(de)(de)元威殿,又名池王宫,被公认是池王爷信仰的发祥地,至今仍屹立于马巷古街深处(shēnchù)。如今的“元威殿”三字匾额是集朱熹之墨宝而成,其旁“惠政宏敷怀抱家国(jiāguó),明延敬畏昭事天下”的楹联彰显着延续千年的家国使命与责任担当。
“向海而生”的不确定性带来了各异的民间传说(mínjiānchuánshuō),在马巷保存了关于(guānyú)池府王爷最炽热的民俗节庆。每逢农历六月十八,元威殿都要举行各种传统庆典,其中(qízhōng),最让人们期待的便是池王巡境活动。
当地百姓抬着神像,一路鸣锣开道,鞭炮齐鸣。巡游队伍穿过繁华街道,深入狭窄巷子,将池王爷(wángyé)的庇佑与祝福传递到每(měi)一个角落。
400多年来(lái),池府王爷的故事跟着商船、移民传至东南亚一带。越过山川,跨过大海(dàhǎi),在新家园营建分灵宫庙(gōngmiào)的先民们,依然虔诚地供奉着来自故乡的神明。
明末清初,郑成功收复台湾,关于池府王爷的传说(chuánshuō)传入(chuánrù)台湾。“台湾拜王爷的信众非常多,只要条件允许大家都会来池府王爷祖庙朝拜。”台湾中华道教民俗文化学会(xuéhuì)秘书长王双秀向记者介绍,他们希望能够开展系列活动,通过两岸人员的往来,进一步(jìnyíbù)加深两岸文化交流。
如今,马巷元威殿在全球拥有2500多座分炉,仅在台湾就有800余座、700多万(duōwàn)信众。2013年(nián),马巷元威殿入选(rùxuǎn)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2017年,元威殿“池王爷信仰”入选福建省非遗项目(xiàngmù)。
文化腔调互融,风物(fēngwù)食俗(shísú)相交,人(rén)间烟火灿烂。虔诚的信仰,不止于血脉(xuèmài),还在于文明(wénmíng)。“池王宫每年接待的台湾进香团在100个以上。台湾地区前来进香人数年均达4000人,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。”翔安区马巷池王宫管委会副主任委员(zhǔrènwěiyuán)许长春表示,一直以来,池王宫都积极通过池王文化这一桥梁,增强两岸民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。
通过池王文化(wénhuà)的交流,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(rénmín)延伸出了从寻根谒祖,到族谱对接,再到寻找同名村等文化交往活动,在(zài)割不断的血缘亲情联系中,越走越近、越走越亲。
“池王文化作为闽南文化的(de)(de)重要组成部分,其影响力早已跨越海峡,成为两岸乃至全球许多民众共有的精神家园。”苏文田告诉记者,池王信俗中(zhōng)蕴含着“大爱”的精神内涵,反映了中国海洋(hǎiyáng)文明的鲜明特征,是海峡两岸、海内外华人“民族认同”的一股重要的精神力量。
2021年1月,马巷完成撤镇(chèzhèn)改街(gǎijiē),由原来的“马巷镇”变为“马巷街道”。从(cóng)五代至清初隶属于同安县民安里、翔风里,到(dào)清乾隆四十年(1775年)设马巷厅,到1950年马巷镇、马巷区(mǎxiàngqū)、马巷公社,再到如今的马巷街道,行政区划虽有变动,其在文化、交通、经济上的重要定位却始终如一。
每年盛夏开学前,舫山书院后方的文昌楼阁,总有(zǒngyǒu)新入学的孩子在父母带领(dàilǐng)下前来祈福,祈求小儿聪明伶俐、增长智慧。
元威殿(池王宫)等文物保护单位,每年迎来送往台胞数十万人次。“在这里,我仿佛穿越回了台湾的(de)老家,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,让(ràng)我对(duì)两岸文化的同源共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。”参观完元威(wányuánwēi)殿后,台青李冠纬说道。
“像马巷这样(zhèyàng)的闽南文化古镇,它本身(běnshēn)就留下很多我们不可忘却的历史记忆。”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表示。
2024年,厦门发布《厦门市闽南文化(wénhuà)保护传承发展规划》(简称《规划》)。《规划》明确细化闽南文化的保护对象、范围和措施,其中,马巷古镇就属于文件(wénjiàn)中提到的闽南文化重点(zhòngdiǎn)区域(qūyù)的“七处历史地段”之一。厦门市文旅局(wénlǚjú)有关负责人表示,这些重点区域将由各区人民政府按照《规划》要求,制定重点区域保护(qūyùbǎohù)方案并实施保护,进而保留和构建闽南文化空间和重点区域整体文化环境,致力建设“世界闽南文化中心城市、国际闽南文化旅游名城(míngchéng)”。
承载(chéngzài)着深厚的(de)文化底蕴之余,马巷也在现代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。地处厦漳泉(shàzhāngquán)闽南金三角腹地,马巷如今再度成为闽南地区交通枢纽。
陆上,沈海(shěnhǎi)高速、福厦高铁、324国道(guódào)、翔安大道等交通干道汇聚于此;海上,成立航运企业产业基地,现有船舶总运力占全市(quánshì)60%。
在(zài)马巷北部,天马系列、冠捷显示、瀚天天成、华联电子、好利来等(děng)头部企业落地火炬高新区(gāoxīnqū),海峡西岸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重点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;依托古镇传统资源优势(zīyuányōushì),翔安(巷北)工业园区形成电子电工配套、纺织服饰、仓储物流等多种产业协同(xiétóng)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园区。
“马巷(mǎxiàng)底蕴深厚、使命重大。我们要做好马巷历史文化传承,推动文旅融合。作为池王爷信俗发源地(fāyuándì),要加强两岸交流,与对(duì)台融合发展相结合,体现马巷的政治站位与情怀。”马巷街道党工委有关负责人(fùzérén)表示,此外(cǐwài),依托火炬高新区、巷北工业区,做好服务,助力企业蓬勃发展。
这里,既有厝里传唱的(de)(de)(de)千年乡愁,也有电子园区内跃动的科技之光;既有两岸同胞共酿的人情温度,也有创新浪潮激荡的时代脉搏。绵长钟声穿越时空,带(dài)着宋元海丝的遗韵与两岸融合的跫音,马巷的故事在古老与未来的交响中续写。
厦门翔安,千年古镇马巷枕海而立。青石板路蜿蜒,似岁月的(de)笔触,镌刻着南宋绍兴年间建圩的繁华旧梦。清晨,观音庙旁碗仔粿摊的袅袅(niǎoniǎo)热气,裹挟着浓郁米(mǐ)香,唤醒这座古镇。文昌阁的晨钟悠悠,与天马微电子园区的机械(jīxiè)共鸣,交织出传统与现代的和谐旋律。
海浪拍打古渡口的(de)声响,与非遗南音的弦乐交织成独特的文明韵律。元威殿前,两岸人民(liǎngànrénmín)因池府王爷(wángyé)信俗相聚,续写着跨越海峡的深厚情谊。这个因海而兴、因商而盛之地,既是中国海洋文明的鲜活注脚,更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、文化(wénhuà)相通的生动见证。
三面临海的马巷,宛如天地间(tiāndìjiān)的商舫。南北高突的山脊似船帆,历代商贾以脚步为(wèi)桨,在此留下(liúxià)商贸的深深印记。马巷的兴盛(xīngshèng)史,本质上是一部鲜活的海洋文明发展史。当(dāng)朱熹留下“五百年后通利地”的预言时,他或许未曾想到,这片三面临海的土地,会因海洋贸易而崛起为“东方第一大港”的重要节点。
宋元时期(shíqī),马巷借助地理优势崛起(juéqǐ),成为中国海洋贸易(màoyì)繁盛(fánshèng)区域。它靠近同安湾,周边有刘五店、莲河等古码头,是“东方第一大港”泉州港沟通内陆的重要中转站。商船(shāngchuán)往来,在此停泊补给,16世纪又与漳州月港通航,陆上古道如经脉般延伸(yánshēn),唐宋(tángsòng)官驿干线与海上航线共同编织出庞大的贸易网络。这种海陆交汇的独特(dútè)区位,培育出马巷人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,也让闽南文化得以借由海洋传播至远方。这种基于海洋活动形成的文化基因,恰似深埋于两岸同胞血脉中的文明密码,即便岁月流转,依然能在相逢时引发共鸣。
池府王爷信仰的(de)跨海传播,堪称两岸(liǎngàn)文化同源共生的生动注脚。400多年(duōnián)前,舍生取义的故事从元威殿(wēidiàn)出发,跟随商船与移民抵达台湾,在海峡(hǎixiá)彼岸生根发芽。如今,台湾800余座分炉、700多万信众的虔诚供奉,不仅延续着共同的精神信仰,更构筑起超越地理界限的文化共同体。每年农历六月十八,两岸信众齐聚马巷参与池王巡境,鞭炮声(biānpàoshēng)与欢笑声中,涌动的是对同根文化的深切认同。这种以民间信仰为纽带的交流,比任何语言都(dōu)更能直抵人心,让“两岸一家亲”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化作庙会(miàohuì)中相视而笑(xiāngshìérxiào)的默契,进香路上携手同行的温暖。
厦门,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,海洋始终是(shì)它的灵魂。鼓浪屿上,万国建筑见证着厦门作为通商口岸的历史;胡里山炮台,诉说着抵御外敌的故事(gùshì)……正是(zhèngshì)有了无数个与“马巷”一样的地方,才有了如今(rújīn)熠熠生辉的厦门。
在新时代的(de)浪潮中,马巷正以更开放的姿态续写两岸融合的新篇章。当(dāng)传统的闽南古厝与现代的电子园区比邻而居,当非遗(yí)木偶戏与科技创新产业交相辉映,这座古镇展现出独特的发展韧性。海上航运企业产业基地蓬勃发展,陆上(lùshàng)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,马巷不仅是历史(lìshǐ)文化的传承者,更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支点。海峡西岸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(jíchéngdiànlù)产业基地的崛起(juéqǐ),吸引着两岸人才汇聚,在技术交流与产业协作中,共同绘制着互利共赢的发展蓝图。
跨海交流的浪潮从未(cóngwèi)停歇。这里的每(měi)一片海浪,都涌动着先辈(xiānbèi)跨海开拓的勇气;每一缕香火,都寄托着同宗同源的深情;每一次产业脉动,都蕴含着合作共(gòng)赢的希望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马巷正以海洋的胸怀拥抱(yōngbào)未来,让千年潮韵化作推动两岸交流融合的强劲动力,在时代的浪潮中奏响更加悠扬的和合乐章。
元威殿(池王宫) (资料(zīliào)图片)
舫山书院一角 钟剑尧(zhōngjiànyáo) 摄
位于马巷西部(xībù)的翔安火炬产业区 郑小滨 摄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